http://www.ithome.com.tw/itadm/article.php?c=67365

早在11年前,Salesforce.com便看到了「以網路提供軟體服務」的新商機,並成為雲端運算產業的領導者,其背後的創業故事,能夠成為雲端時代經營事業的最佳Know How


我如何在雲端創業──
Salesforces.com貝尼奧夫雲端創業書

馬克.貝尼奧夫(Marc Benioff)、卡莉.阿德勒(Carlye Adler)/著
江裕真/譯
財信出版
售價:300元

有些點子一問世就驚天動地,有些則需要時間醞釀。salesforce.com的點子打從一九九六年我還是甲骨文資深副總裁時就已在醞釀當中。那時我在甲骨文已待了十年,眼看著這輩子都要在這家公司裡上班了──這是我過去從未預期過的。

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,但是又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。離職?開家新公司?把甲骨文帶往新的方向?我希望求得生命中的平衡點,也找尋著能夠追逐有意義事物的契機。我休了一段自己亟需的假期,在夏威夷的大島(Big Island)租了一間小屋。在那兒,我享受著在大海中與海豚們一起游泳的樂趣,也真正有了足夠的時間想想未來。

教戰守則1:給自己充電的時間
我的一些朋友,包括在甲骨文的同事,跑來找我。我們針對未來可能的樣貌以及我們想做的事有了一些長談。在花時間陪我的朋友中,也包括卡崔娜.賈奈特(Katrina Garnett)與泰瑞.賈奈特(Terry Garnett)二位。泰瑞和我是在他經手甲骨文的行銷與事業發展時成為朋友的,後來他跳槽到洛克菲勒家族的創投分公司范洛克(Venrock)創投去,該公司以投資於蘋果、英特爾等企業的聰明之舉聞名,當時的他正負責投資一些草創階段的新創公司,我很崇敬他的市場本能。一天,我們在游泳時,開始討論起線上搜尋引擎以及網路是如何讓消費者的一切產生改變。

我對亞馬遜網路書店(Amazon.com)之類的網站很感興趣,它為消費者購物的方式帶來革命。我也覺得,網路會改變企業版圖。我告訴泰瑞,自己正在研究如何把消費者網路的好處運用到企業領域中。他熱誠地鼓勵我追尋自己的網路科技事業:「你在甲骨文待這麼久了,安全做法你已經知道了,」他說,「但我認為你是個創業家,我覺得你可以做點新事情。」

在夏威夷待三個月後,我和一個站在類似十字路口的朋友亞純.古普塔(Arjun Gupta)一起到旅行印度兩個月。在印度,我們有了難以置信的覺醒。給我們最大鼓舞的是與達賴喇嘛的會面,他談到要找出自己的天職,也談到社會服務的重要性。我們也從印度上師暨人道主義者古儒吉(Sri Sri Ravi Shankar)那裡有所開悟。不過,對我而言,最為關鍵的是與瑪塔.阿里達南達瑪義(Mata Amritanandamayi)的會面,一般人稱她為阿瑪契(Ammachi),她有「抱聖」(the hugging saint)的稱號,因為她溫暖地擁抱每個前去拜會她的人,目前至少已擁抱過三千萬人次,而她的臉上也留下了遇見這麼多人的痕跡。有「永恆極樂國度之母」(mother of immortal bliss)稱號的她,把生命都奉獻在減輕他人痛苦上。

亞純與我私下與阿瑪契會面,就是她告訴了我「在回饋世界的同時,追逐個人職涯目標」的概念與可能性。我意識到,自己毋須在經營事業與行善間抉擇,我可以結合二者的價值,努力在雙方面同時成功。我告訴她,我有意離開甲骨文,但她說,「時候未到」。

這段長假是我職涯中最有收穫的一段時光,肯定也是帶來最大影響的一段時光。在自己需要時,別害怕休息一下。你可能會學到一些足以改變人生道路的事情,至少你可以拋開讓許多辛苦工作、富創業精神者備受折磨的那股「燃燒殆盡」的感覺。

教戰守則2:懷抱遠大夢想
我看到了以新方式提供企業軟體應用程式的機會。我的願景是要讓軟體更易於購買、易於使用,也更大眾,不會有安裝、維護以及經常升級的複雜狀況。我們並不銷售價值數百萬美元、得花六到八個月安裝,在硬體與網路上又必須投資龐大金額的套裝軟體CD;我們想做的是,以一種稱為「雲端運算」的模式銷售「軟體即服務」。企業為自己所用的服務按人按月支付費用,這些服務會藉由網路,即時在雲端裡提供給他們。

如果我們自己代管服務,並以網路做為傳遞服務的平台,顧客就不必在安裝程式時暫停營運。軟體可以安置於網站上,顧客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透過任何設備存取,一天二十四小時,一週七天。這套模式讓軟體變得更近似於水電,就好像你每個月付電費那樣。顧客為何不能以按月的方式付費,在任何他們希望的時間或地點使用服務?

這套提供服務的模式,目前看來似乎甚為理所當然。今天,我們之為「隨選」、「軟體即服務」、「多用戶」(multitenant,又稱共享基礎架構shared infrastructure),或是雲端運算。事實上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前執行編輯,也是資訊科技產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尼古拉斯.卡爾(Nicolas Carr),在那之後曾寫過兩本暢銷書認同這樣的概念。卡爾甚至建議,「自來式供應」的運算所造成的經濟與社會衝擊,會與百年前發生的「企業停止使用蒸汽機與發電機自行發電,插電使用新建好的電力網路」一樣深刻。

這產業已經走了好一段路,但回想我們當年開始時,根本沒有這些產業支持者,甚至於沒有文字可以描述我們相信將會展開的運算革命。即便當時尚無任何形式的「軟體即服務」產業,我仍相信,所有軟體最後一定會從雲端裡提供。我很快就發現,為追尋我的夢想,自己必須充滿熱情深信不疑,並做好經常為它辯護的準備。在我們初創時期學到的這堂課,目前仍指引著我們前行。

教戰守則3:相信自己
我在夏威夷時,一家顧客關係管理(CRM,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)公司西貝爾系統(Siebel Systems)公開上市了。我曾和該公司創辦人湯姆.西貝爾(Tom Siebel)在甲骨文共事過,也對於他所開發而且運用到西貝爾系統去的一套叫「甲骨文自動銷售與資訊系統」(OASIS, Oracle Automatic Sal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)的業務團隊自動化產品很熟悉。我認為,能夠讓業務人員追蹤銷售機會、管理連繫狀況、監看客戶資訊的程式,是很棒的點子,我也是早期投資在他這家公司的天使投資人。西貝爾公司上了軌道,股票的首次公開發行讓我淨賺了一筆報酬,但我也很清楚,那項產品的一些缺陷。這促使我有了這樣的想法:銷售自動化(SFA, sales force automation)以及顧客關係管理,極有潛力可以改革為以隨選方式提供、改革為服務的形式。

銷售自動化的市場很大;任何企業都擁有某種業務團隊存在。在一九九○年代末期,我投資於這類公司上,當時它們確實還有改善的空間。企業軟體對顧客而言尤為負擔,它需要維護與客製化,這可能得花上幾個月,甚至幾年才能搞定。它也需要龐大的資訊科技資源投入,所需要的金額也比大多數企業願意投注在這方面的金額還要高。我同樣感到好奇的是,即便這種軟體這麼難搞,卻還是受歡迎到不行。我認為這是一項事實所導致的:如果該軟體能提高銷售生產力達百分之五,對企業而言就是很有意義的不同了。我很好奇,如果我們提供一種同樣可提高生產力這麼多的產品,卻又能夠更輕鬆負擔與使用的話,會怎麼樣?投資能否在六到十二個月內回收報酬,而非三到五年?對我而言,以簡單又不昂貴的隨選服務取代傳統的主從式架構,似乎是件確定的事。

我和湯姆.西貝爾針對打造線上CRM產品聊過幾次。典型的授權軟體售價都十分昂貴,低階產品對每位使用者的授權金額可能在一千五百美元左右。更糟的是,購買昂貴軟體並非唯一的花費,還可能需要多花五萬四千美元購買售後支援、一百二十萬美元做為客製化與諮詢費用;三十八萬五千美元購買跑軟體的基本硬體;十萬美元聘請管理人員;以及三萬美元的訓練費用。在一九九○年代,要讓兩百人使用一套低階軟體,得花費的總成本光是第一年就過一百八十萬美元。

最離譜的是,這套昂貴的軟體(而且管理起來甚至更昂貴)成了「閒置軟體」(shelfware),因為根據研調機構Gartner的調查,西貝爾提供出去的軟體授權竟有百分之六十五對方從未使用。

我告訴湯姆我所想像的「軟體即服務」的CRM解決方案。我們的「訂戶」可以每月只付小額費用(五十至一百美元,這加總起來只有傳統系統的一半不到),我們可以「經營」它,這樣客戶就可以省掉安裝軟體的複雜過程。湯姆太喜歡我的點子了,還邀請我加入西貝爾。

不過,在進一步深談後,我發現湯姆眼中的潛力,只在於小企業部門而已,它只占西貝爾市場的一小部份。但這點子在我眼中的吸引力卻大得多,我認為它是足以在軟體產業引發革命的東西。我很清楚,立基於網路上的應用程式,最後將會取代傳統的離線軟體。對這點子我開始充滿熱情與瘋狂,也決定自己追逐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ihs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